肝癌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和修复,可能引发基因突变。慢性肝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通过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控制病毒载量,降低肝硬化及癌变风险。
2、长期酗酒: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长期摄入超过40克/天酒精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脂肪肝、肝炎直至肝硬化。戒酒是首要干预措施,严重者需接受肝移植评估。
3、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脂肪堆积可能诱发慢性炎症,约20%患者会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综合征是关键,合并肝纤维化患者需每半年进行超声筛查。
4、黄曲霉毒素暴露:
霉变谷物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与TP53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该毒素耐高温,常见于储存不当的花生、玉米等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和个人饮食选择可有效降低暴露风险。
5、遗传代谢性疾病:
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遗传病可能导致铁或异常蛋白在肝脏沉积。这类患者通常在40岁前出现肝硬化表现,需通过放血疗法或蛋白替代治疗控制原发病。
预防肝癌需综合管理基础肝病,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霉变食物,限制酒精摄入。35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日常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肝脏代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