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放疗可能引发放射性肺炎、皮肤损伤和全身乏力等短期副作用,长期后遗症包括肺纤维化、心脏损伤及继发恶性肿瘤。治疗需根据症状针对性处理,如药物缓解、皮肤护理及功能锻炼。
1. 放射性肺炎是放疗后1-3个月常见并发症,表现为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控制炎症,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能改善通气,严重时需联合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应避免冷空气刺激,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
2. 皮肤损伤分为三度:一度出现红斑瘙痒,可用芦荟胶缓解;二度伴随脱屑需使用银离子敷料;三度溃疡则要专业清创。放疗期间穿着纯棉衣物,避免阳光直射照射区域。皮肤修复通常需要2-4周。
3. 放射性肺纤维化多在半年后逐渐显现,CT显示肺部网格状阴影。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可延缓进展,家庭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肺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和吹气球练习。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变化至关重要。
4. 心脏损伤常见于左肺放疗患者,可能诱发心包炎或心肌缺血。辅酶Q10营养心肌,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心电图检查每3个月一次。出现胸闷症状需立即进行心脏超声评估。
5. 继发恶性肿瘤发生率约5%,多见于放疗后10年以上。每年低剂量CT筛查必不可少,BRCA基因检测评估遗传风险。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可降低风险。
放疗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促进代谢,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鸡蛋和鱼肉加速组织修复。治疗后6个月内避免接种活疫苗,保持居住环境通风湿润。任何持续性不适都应及时向肿瘤科医生反馈,后期随访计划需严格遵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