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是胸膜腔内异常积聚液体,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心衰、肿瘤及低蛋白血症等。治疗需针对病因,包括药物引流、手术干预和基础病管理。
1. 感染性积液
结核性胸膜炎和细菌性肺炎是常见感染诱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菌感染则伴随炎性渗出。抗结核治疗需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细菌性积液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等抗生素。胸腔穿刺引流可缓解呼吸困难,每日引流量需控制在1000ml以内。
2. 心源性积液
慢性心力衰竭导致肺循环压力升高,液体渗入胸膜腔。患者多伴双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强心治疗用地高辛0.125-0.25mg/日,利尿剂选择呋塞片20-40mg晨服,同时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g。监测体重变化,每周减轻0.5-1kg为宜。
3. 肿瘤性积液
肺癌胸膜转移和恶性间皮瘤常见,肿瘤阻塞淋巴管导致液体回流障碍。胸腔灌注化疗用顺铂50mg/m²联合多西他赛75mg/m²,生物治疗可选贝伐珠单抗7.5mg/kg静脉滴注。胸腔镜下胸膜固定术能减少复发,术后需定期复查胸部CT。
4. 低蛋白血症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漏出液。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10g/日,配合利尿剂托拉塞片10mg/日。饮食每日摄入1.2-1.5g/kg优质蛋白,鸡蛋、鱼肉、乳清蛋白粉都是良好来源。
5. 其他病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引发渗出液,需用泼尼松0.5-1mg/kg/d控制原发病;肺栓塞导致胸腔积液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胸腔积液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因。感染性积液需足疗程抗微生物治疗,心衰患者要优化容量管理,恶性肿瘤应考虑综合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都应定期复查胸片或超声,观察积液变化。出现胸闷加重、发热不退时需及时复诊,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保持半卧位休息,每日监测尿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