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内,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7%-10%。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关键措施。
1. 心脏骤停的病理机制
心脏骤停多由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导致,心肌电活动紊乱使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占80%以上病因,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也可诱发。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患者需特别警惕。
2. 现场急救操作流程
胸外按压需达到5-6厘米深度,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中断不超过10秒。人工呼吸与按压比例保持2:30,使用AED时应确保所有人员脱离患者。急救药物包括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胺碘酮300mg静脉推注,气管插管保障氧合。
3. 医疗系统响应要求
急救中心需在接警后2分钟内派出救护车,到院前完成12导联心电图传输。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目标门球时间(入院到血管开通)控制在90分钟内。亚低温治疗需在6小时内启动,核心体温维持在32-34℃持续24小时。
4. 高危人群预防策略
冠心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ICD植入适用于射血分数≤35%的患者。社区配置AED设备需满足3分钟内可取用标准,每10万人至少配备40台。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风险降低30%,地中海饮食模式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标。
心脏骤停抢救是系统工程,从个人急救技能到医疗体系响应都需要精准配合。普通民众掌握CPR技术可使生存率提高2-3倍,建议每两年参加复训。公共场所AED配置率与使用率提升直接关系整体救治成功率,需要政策支持与社会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