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烧37.5℃左右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或内分泌失调有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常见原因包括结核病、慢性炎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1. 感染性疾病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低烧最常见诱因。结核病患者午后易出现37.3-38℃低热,伴随盗汗、消瘦;慢性扁桃体炎可引起长期37.2-37.8℃发热,咽喉部有异物感;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出现低烧伴尿频尿急。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和病原学检查可辅助诊断,抗感染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起关节僵硬,体温常在37.5℃波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随面部蝶形红斑,抗核抗体检测阳性;干燥综合征常有口干眼干症状。这类疾病需风湿免疫科就诊,常用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
3. 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患者夜间盗汗明显,体温曲线呈波浪型;白血病可能伴随贫血、出血倾向;实体肿瘤如肝癌、肾癌等也可致癌性发热。肿瘤标志物筛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关键,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
4. 内分泌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体温多在37.2-37.9℃徘徊,伴心悸手抖;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动出现潮热盗汗;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时也易低烧。甲状腺功能检查、性激素检测和血糖监测有助于诊断,甲亢患者可用丙硫氧嘧啶,更年期症状严重者需激素替代治疗。
5. 功能性低热
部分人群因植物神经紊乱出现体温调节异常,常见于年轻女性,体温很少超过37.8℃,各项检查均正常。这种情况需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谷维素调节神经功能。
持续低烧超过两周必须完善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胸片、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筛查等。记录每日体温变化曲线,观察伴随症状,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体温异常期间应保证每日2000ml饮水,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山药粥、百合银耳羹等滋阴润燥食物,忌食辛辣刺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