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指肺动脉瓣发育异常导致右心室血液流出受阻。该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或环境暴露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喂养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如威廉姆斯综合征相关基因缺失。这类患儿可能合并特殊面容或发育迟缓。确诊后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中重度狭窄需考虑球囊扩张术干预,药物可选用地高辛口服溶液改善心功能。
妊娠早期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胎儿心脏发育。这类患儿可能伴随听力障碍或小头畸形。出生后需监测血氧饱和度,轻度狭窄可观察,严重者需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行外科瓣膜成形术。
孕期接触放射线、致畸药物或有机溶剂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患儿常见活动后气促、多汗等症状。日常需避免剧烈哭闹,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曲线,药物可选择卡托普利片降低肺动脉压力。

单纯瓣叶增厚或交界融合导致狭窄,可能伴随右心室肥厚。这类患儿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喂养时建议少量多次。超声检查显示跨瓣压差超过40mmHg时,需考虑择期行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
约30%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或法洛四联症。表现为严重发绀和杵状指,需紧急处理。治疗需根据复合畸形制定方案,可能联合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缺氧,最终需分期手术矫正。

确诊婴儿肺动脉瓣狭窄后,家长应记录每日喂养量和呼吸频率,避免环境温度剧烈变化。母乳喂养时采用45度斜抱姿势,减少呛奶风险。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随访期间需监测体重增长曲线,若出现拒食、呼吸急促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术后患儿需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并限制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