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得了性病可通过规范用药、定期产检、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性接触、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性病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不洁性行为、免疫力低下、母婴垂直传播等原因引起。

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细菌性阴道炎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或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生殖器疱疹可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局部涂抹;梅毒需注射青霉素钠注射液。禁止自行使用氟喹诺酮类或四环素类等致畸药物。
妊娠期间需每2-4周进行专项检查,包括B超监测胎儿发育、血清学检测病原体载量、羊水穿刺排除宫内感染等。淋病奈瑟菌感染可能导致胎膜早破,需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动态观察。衣原体感染孕妇分娩前需复查核酸确保转阴。
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并更换纯棉内裤,避免使用碱性洗剂。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羹、清蒸鱼肉,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保证7-8小时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尖锐湿疣患者需保持病灶部位干燥清洁。

妊娠期间应禁止无保护性行为,配偶需同步检查治疗。梅毒患者需避免皮肤黏膜接触直至完成规范治疗且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HIV阳性孕妇需坚持服用齐多夫定片等抗病毒药物,降低母婴传播概率至2%以下。
家属应协助孕妇缓解焦虑情绪,可通过正念冥想或专业心理咨询干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加入孕妇互助小组,了解成功阻断案例。避免因疾病产生自责心理,定期与产科医生沟通治疗方案进展。

妊娠期合并性病需特别注意分娩方式选择,如生殖器疱疹活动期需剖宫产避免新生儿感染。产后42天复查时需复查病原体指标,母乳喂养前咨询医生风险。日常应单独使用毛巾浴具并高温消毒,配偶治疗期间分房居住。出现阴道异常出血、胎动减少或发热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