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腹泻粪便带血可能由痔疮、肠道感染、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等疾病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药物、手术或饮食调整等治疗措施。常见原因包括肛肠疾病、消化道炎症、肿瘤等,需结合伴随症状判断病情轻重。
1. 肛肠疾病
痔疮或肛裂是老年人血便的常见原因,排便时血液鲜红且附着于粪便表面。痔疮发作时可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痔疮膏等外用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硬化剂注射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
2. 肠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会导致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腹痛。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治疗常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配合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发病期间选择低渣饮食如米汤、蒸苹果,避免乳制品加重腹泻。
3. 肠道息肉
结肠息肉出血多表现为间断性暗红色血便,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直径>1cm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检测明确性质。定期复查肠镜,日常限制红肉摄入,适当补充钙质预防息肉复发。
4. 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引起的血便常伴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CT和肠镜可确诊。早期病例可行腹腔镜根治术,中晚期需结合放化疗,常用方案包括FOLFOX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优先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羹。
老年人出现血便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尤其持续出血或伴随消瘦症状时。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肠镜筛查,日常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肠蠕动,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和形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