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药物止血、内镜手术或外科干预。
1.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胃酸侵蚀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面。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精神压力大是主要诱因。治疗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抑制胃酸,配合铋剂(枸橼酸铋钾)保护黏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血管扩张破裂。紧急处理需静脉注射生长抑素(奥曲肽)降低门脉压力,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止血。预防再出血可口服普萘洛尔降低门脉压力,严重者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3. 急性胃黏膜病变多由应激、酒精或药物损伤引起,表现为广泛黏膜糜烂。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静脉输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严重出血者行内镜下电凝止血。酒精相关出血需补充维生素B1预防韦尼克脑病。
4. 其他原因包括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贲门黏膜撕裂(剧烈呕吐导致)或血管畸形。肿瘤出血需手术切除,贲门撕裂多数可自愈,血管畸形通过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出血期间应禁食,稳定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坚硬食物。恢复期推荐高蛋白(蒸蛋羹、鱼肉泥)、富含维生素K(菠菜、西兰花)的饮食促进凝血功能。每日监测血红蛋白,出血量大于1000ml需输血支持。
消化道出血具有生命风险,呕血或黑便伴头晕、冷汗需立即急诊。治疗后定期复查胃镜,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评估用药方案。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进行胃镜筛查,预防性套扎可降低再出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