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未规范治疗可能引发关节畸形、内脏损伤甚至缩短寿命。主要风险包括关节破坏、心血管疾病及肺纤维化,需通过药物控制、功能锻炼和定期监测预防恶化。
1. 关节不可逆损伤
持续炎症侵蚀软骨和骨骼,导致特征性畸形:腕关节尺偏、手指天鹅颈样变形、膝关节外翻。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侵蚀。早期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抗风湿药可延缓进展,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对中重度患者更有效。
2. 多系统并发症
约40%患者出现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病变表现为干咳和呼吸困难,高分辨率CT能早期发现。心血管风险较常人高2倍,建议每半年检查血脂和颈动脉超声。干燥综合征可能伴随眼干、口干,需人工泪液和促唾液分泌治疗。
3. 功能障碍与社会影响
晚期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下降50%以上,穿衣、进食需辅助工具。职业能力评估显示60%患者需调整工作岗位。温水游泳和握力球训练可维持关节活动度,矫形器能改善抓握功能。心理干预可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规范治疗下80%患者能保持基本生活功能,诊断后第一年每3个月需复查炎症指标和关节超声,五年内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避免吸烟和潮湿环境,Omega-3脂肪酸摄入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出现持续发热或脏器功能异常应立即风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