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风险增加、活动受限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骼疼痛、畸形及骨折等表现。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腰背部持续性钝痛,疼痛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可能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这种疼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负重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疼痛部位多位于脊柱中下段,可能伴有肌肉痉挛。严重时疼痛可放射至肋部或腹部,影响日常活动。
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高度逐渐降低,表现为身高明显缩短。患者可能在数年内身高减少超过3厘米,这与多个椎体发生微骨折有关。身高变矮通常伴随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早期可能不易察觉,但通过定期测量身高可发现这一变化。
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形成驼背。这种畸形多发生在胸椎部位,表现为上背部明显弯曲。驼背程度会随骨折椎体数量增加而加重,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

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和肋骨等。其中髋部骨折危害最大,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和严重并发症。骨折多发生在跌倒等轻微外伤后,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和骨折可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因害怕骨折而减少日常活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上下楼梯受限等情况,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建议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跌倒,保持居住环境安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遵医嘱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