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行走时疼痛、无力,休息后缓解的症状,常见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控制、运动康复和手术干预。
1. 下肢动脉硬化是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动脉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狭窄或闭塞血管,运动时肌肉供血不足引发疼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血管炎症、血栓形成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2. 药物治疗需针对基础疾病。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预防血栓;西洛他唑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合并糖尿病需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需服用降压药。
3. 运动康复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步行训练是最佳选择,以出现疼痛为度,每日坚持30分钟;骑自行车减轻关节负担;游泳利用水压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前后需充分热身,避免低温刺激。
4. 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病例。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微创开通血管;动脉内膜剥脱术直接清除斑块;血管旁路移植术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血管情况。
间歇性跛行是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信号,及时干预可避免肢体坏死风险。戒烟限酒、控制三高、规律运动能延缓病情进展。出现静息痛、皮肤溃疡需立即就医,晚期可能面临截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