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常见原因包括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及妊娠剧吐相关肝损害。

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胆汁酸可通过胎盘增加胎儿窘迫、早产风险。需定期监测胆汁酸水平,必要时使用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代谢,严重者需提前终止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是主要风险,孕期需检测乙肝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孕晚期需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90%以上传播。
罕见但凶险的产科急症,多发生在孕晚期。表现为转氨酶显著升高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引发胎儿急性缺氧。确诊后需立即终止妊娠并转入重症监护,胎儿存活率与及时分娩时机密切相关。

部分孕妇因服用中药制剂或解热镇痛药导致转氨酶升高。轻度损伤停药后可自愈,重度需护肝治疗。孕早期药物代谢产物可能干扰胚胎器官形成,需评估胎儿结构异常风险。
严重孕吐引起的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转氨酶轻度升高。通过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后肝功能多能恢复正常,极少对胎儿造成长期影响,但需排除其他合并症。

孕期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完善肝炎病毒筛查、肝胆超声等检查,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建议每日摄入优质蛋白1.2g/kg体重,选择清蒸、炖煮等低油烹饪方式。适当散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仰卧位睡眠压迫下腔静脉。每周监测体重增长和胎动变化,转氨酶持续超过正常值3倍或出现皮肤黄染需立即产科就诊。新生儿出生后需重点评估有无宫内感染迹象,母乳喂养需根据母亲肝功能恢复情况个体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