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脂肪肝和慢性脂肪肝的症状存在明显差异,急性脂肪肝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右上腹疼痛,慢性脂肪肝则以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多见。脂肪肝可能与代谢异常、酒精摄入、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急性脂肪肝起病急骤,常见于妊娠期女性或酒精滥用者。典型表现为突发恶心呕吐,伴随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绞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临床常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保护肝细胞,同时需针对病因治疗。
慢性脂肪肝进展缓慢,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乏力,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食欲减退、餐后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自觉肝区隐痛或沉重感,体检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长期未干预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此时可能出现蜘蛛痣、肝掌等体征。建议控制体重、戒酒,必要时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护肝药物。
两种类型脂肪肝均可出现转氨酶升高导致的全身不适,如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部分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血糖升高、血脂异常。体检可能发现肝脏叩击痛或触痛,超声检查显示肝实质回声增强。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E软胶囊辅助改善肝细胞氧化应激。

急性脂肪肝症状加重多与持续酒精摄入、妊娠高血压有关,可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慢性脂肪肝症状波动常由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诱发,实验室检查可见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这类情况需调整生活方式,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熊去氧胆酸片调节胆汁代谢,配合有氧运动改善肝脂肪沉积。
约三成脂肪肝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肝脏超声改变。此类人群仍需干预,可选用易善复胶囊调节肝细胞膜稳定性,定期监测肝弹性检测值。建议每日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预防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

脂肪肝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饮食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每周进行3-5次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控制BMI在18.5-23.9范围。戒除酒精摄入,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出现症状加重及时肝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