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上海德达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完成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联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一站式手术。两项技术的成功联动,不仅标志着我院在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开启了治疗新篇章。
综合评估定方案:双术提心能
患者为男性,有扩心和猝死家族史,6年来因“胸闷、气喘、心慌、乏力”等原因近反复入院治疗,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持续性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颤动, 2型糖尿病”,尽管长期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依然明显下降。且近期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仅为34%,全心增大,左室壁心肌运动弥漫性减低。心电图提示房扑律。
为了能够给患者带来个性化治疗方案,上海德达医院心内科巩雪主任团队与外院专家宿燕岗教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评估,经过综合分析,确认患者符合CCM+ICD植入指征。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进行CCM+ICD一站式手术。
精准植入,双心护航
手术首先在患者的左侧成功植入了ICD,随后,在静脉麻醉下食道超声排除左心耳血栓,并对患者实施体外同步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继续植入CCM。CCM的植入方式类似于起搏器,但需要放置在患者的右侧。 CCM的两根电极需植入右心室间隔,且电极头端间距大于2cm,同时与ICD电极间距需大于3cm以上,以确保正常工作。
术中,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心电血压监测,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植入两根引导钢丝,并在X线透视下进入下腔静脉,随后,在局麻下取平行于右锁骨下做一长约5cm横行切口,依照CCM大小制作一囊袋。沿引导钢丝插入7F血管撕开鞘,在X光透视下置入LS电极至右室低位间隔,测得近场起搏阈值0.9V、感知5.0mV、阻抗820Ω;置入RV电极到右室中位间隔,测得近场起搏阈值0.9V、感知6.4mV、阻抗630Ω。二者10V下测试均无膈肌刺激,且重复测试结果同前,两电极感知良好。术中专家团队成员多角度验证判断了电极位置,确保电极精准植入右室间隔的区域。
固定好两根电极后,与脉冲器发生器连接,通过程控仪设定输出脉冲,CCM即刻稳定发放治疗信号。程控仪设定的程序使CCM在心室不应期发送脉冲信号,确认患者心律无影响,最后,医生们将脉冲发生器置于术前制作好的囊袋内部,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无菌敷料覆盖创口。交叉感知测试后得到验证——三根电极均可以正常工作且彼此无干扰!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CCM成功发送治疗脉冲,且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患者被送往恢复室进行密切监测,且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医护人员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其稳定。
最终,患者顺利出院,返回家中继续康复。医生安排了后续的随访计划,以跟进CCM和ICD的长期效果。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植入器械,提供了窄QRS心衰患者器械治疗领域的治疗思路。CCM通过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释放高压双相脉冲,刺激室间隔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改善肌浆网钙离子调节能力,平衡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等机制,以达到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衰的目的。
对于该患者,单独使用CCM或ICD无法满足所有治疗需求,CCM联合ICD一站式植入手术,通过植入CCM装置来改善心肌收缩效率,同时通过ICD来监测并纠正潜在的心脏事件风险,二者的协同工作为患者点燃“心”希望。
CCM与ICD协同植入,护航心脏安全
巩雪主任表示,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植入器械,该器械提供了在针对窄QRS心衰患者器械治疗领域的治疗思路,CCM通过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释放高压双相脉冲,刺激室间隔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改善肌浆网钙离子调节能力,平衡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等作用机制,以达到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衰的目的。
对于该患者的复杂病情,单独使用CCM或ICD无法满足所有治疗需求,因此,使用CCM联合ICD一站式植入手术,通过植入CCM装置来改善心肌收缩效率,同时通过ICD来监测并纠正潜在的心脏事件风险,二者的协同为患者点燃“心”希望。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上海德达医院心内科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更多心衰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治疗选择。
未来,上海德达医院将继续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治疗,不断引进和应用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医院还将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致力于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