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与胖瘦没有必然联系,体重正常或超重人群也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主要由营养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消耗增加、饮食结构失衡、疾病因素等引起。
长期饮食总量不足或食物种类单一会导致营养不良。部分人群因节食减肥、偏食挑食等习惯,虽然体重未明显下降,但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例如长期不吃肉类可能缺铁,不吃蔬菜水果易缺乏维生素C。
胃肠功能紊乱如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会影响营养吸收。胰腺炎患者因消化酶分泌不足,可能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吸收不良。这类人群可能出现体重正常但血清蛋白偏低的情况。
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术后恢复期患者对营养需求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亢进疾病会加速营养消耗。若未及时补充,可能出现体重稳定但营养指标异常。
高热量低营养密度饮食是常见诱因。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虽然热量超标导致肥胖,但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摄入不足。这类隐性饥饿在超重人群中尤为普遍。
肿瘤、慢性肾病、肝硬化等消耗性疾病会导致营养代谢异常。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可能干扰营养素利用。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型肥胖合并低蛋白血症。
建议定期进行营养风险评估,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测综合判断营养状况。日常饮食应保证食物多样性,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营养流失。超重人群需控制总热量同时保证营养密度,可增加深色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摄入。存在消化吸收问题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