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疑惑孩子多动是不是病。要判断这一点,得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像孩子在课堂上是否频繁走神、在家写作业时是否坐不住等。从这些表现细节去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孩子多动是否属于疾病范畴。
注意力方面:正常好动的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玩心爱的玩具,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即使是自己喜欢的活动,也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物吸引,频繁分心。例如在课堂上,正常孩子可能偶尔会开小差,但大部分时间能跟随老师的节奏;多动症孩子则常常东张西望,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对课堂内容听之任之。
行为目的性方面:正常好动的孩子行为通常是有目的的,他们的活动往往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展开。比如为了搭建一个积木城堡,会认真地挑选积木、规划结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常常缺乏目的性,表现得比较冲动和杂乱无章。他们可能一会儿玩这个玩具,没几分钟又去摆弄另一个,不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就像在操场上,正常孩子可能会有组织地进行游戏,而多动症孩子可能会毫无目的地乱跑、打闹。

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正常好动的孩子在特定的场合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等安静的场所,他们会尽量保持安静,遵守规则。而多动症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使知道应该怎么做,也难以约束自己。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无法适应场合的要求。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常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他们做作业时,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光线等干扰,导致作业完成速度慢、错误率高。在听讲时,也不能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常常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例如,可能会经常忘记带课本、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活动过度:这类孩子总是手脚不停、坐立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不断,很难安静地坐着。在课余时间,他们也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地跑来跑去,精力似乎永远用不完。比如在教室里,他们可能会频繁地离开座位,在过道里走动;在户外,更是一刻也闲不住,到处攀爬、跳跃。
冲动任性:多动症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可能会突然打断别人的讲话,抢着回答问题,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在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到自己,经常插队、抢先。而且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问题,多动症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困难。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尽管他们智力正常,但因为无法专注于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例如,在阅读时,可能会跳行、漏字,理解能力较差;在数学计算中,也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观察日常表现: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表现,包括在家里、学校、公共场所等。记录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活动的频率和方式、是否有冲动行为等。如果发现孩子在多个场合都存在上述多动症的典型表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引起重视。
与老师沟通:学校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老师对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更直观的了解。家长应定期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注意力状态、与同学的相处等方面的表现。老师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家长更全面地判断孩子是否存在问题。
寻求专业评估: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多动情况存在疑虑,最好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专业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行为量表评估、心理测试等方法,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多动症孩子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孩子多动是否为病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通过对比正常好动与多动症在注意力、行为目的性、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区别,了解多动症的具体表现,以及掌握判断孩子多动是否为病的方法,家长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孩子的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倾向,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他医院查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