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子宫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有关。痛经患者应注意保暖、规律作息、避免生冷饮食、适度运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原发性痛经患者常有家族聚集倾向,母亲或姐妹存在痛经史时发病概率较高。这类痛经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表现为下腹坠胀感伴随腰骶部酸困。建议通过热敷缓解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萘普生钠片等药物。
月经周期中前列腺素水平异常升高会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引发痉挛性疼痛。这类痛经常伴随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可通过饮用姜茶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
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可能造成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继发性痛经。临床常见经期延长伴随血块增多,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建议采取膝胸卧位改善子宫位置,严重者需考虑子宫悬吊术等矫正手术。

异位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盆腔神经,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可能放射至直肠或大腿内侧。腹腔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片、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
慢性盆腔炎症会导致子宫及周围组织粘连,引发持续性下腹隐痛并在经期加重。可能伴随异常阴道分泌物或性交痛。需规范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片、甲硝唑阴道凝胶等抗生素治疗,配合超短波物理疗法促进炎症吸收。

痛经患者日常应保持外阴清洁,经期避免游泳及盆浴。饮食上增加三文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建议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若疼痛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或出现非经期疼痛,应及时就诊妇科排除器质性疾病。规律进行瑜伽、普拉提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经期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