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牙龈出血、伤口愈合缓慢和关节疼痛。解决需补充维生素C并调整饮食结构,严重者需医疗干预。
1. 维生素C缺乏是直接病因。人体无法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食物摄取。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血管脆性增加,引发皮下出血、牙龈肿胀等症状。航海历史上常见此病与新鲜蔬果短缺相关。
2. 饮食结构调整是关键治疗手段。每日应摄入100mg以上维生素C,优选新鲜果蔬:①柑橘类水果如橙子含40-50mg/100g;②猕猴桃约62mg/100g;③红柿子椒达128mg/100g。建议生食或短时间烹饪,高温易破坏维生素C。
3. 临床治疗分三级方案。轻度缺乏者每日口服500mg维生素C片剂;中度患者采用1000mg/d分次服用;严重病例需静脉注射200mg/次,每日2-3次。合并贫血者需同步补充铁剂,牙龈感染者配合抗菌漱口水。
4. 特殊人群需强化预防。孕妇、哺乳期女性每日需求增加至120mg,吸烟者需多摄入35mg。婴幼儿应保证配方奶或母乳喂养,早产儿按医嘱补充。长期服药者注意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加速维生素C排泄。
维生素C缺乏完全可防可控,保持每日半斤水果、半斤蔬菜的摄入即可满足需求。出现反复牙龈出血或皮肤淤斑应尽早就诊,血液检测血清维生素C浓度可明确诊断。现代城市人群中典型坏血病已罕见,但边缘性缺乏仍需警惕,建议高危人群每季度检测营养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