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发多种疾病,包括咽炎、皮肤感染、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等。主要与细菌侵袭力、毒素释放及免疫反应相关,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采取抗生素治疗或对症处理。
1. 上呼吸道感染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的主要病原体。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咽痛、扁桃体化脓。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为首选,疗程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呋辛。家庭护理需保持口腔清洁,用温盐水漱口缓解症状。
2. 皮肤软组织感染
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入侵可引起脓疱疮、丹毒或蜂窝织炎。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可能伴随淋巴管炎。轻症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中重度需口服克林霉素。伤口护理需每日用碘伏消毒,覆盖无菌敷料。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
3. 侵袭性感染
当细菌入血会导致败血症、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高危人群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产后妇女。治疗需静脉注射大剂量青霉素联合克林霉素,严重软组织感染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早期识别寒战高热、皮肤瘀斑等预警症状至关重要。
4. 变态反应性疾病
链球菌感染后2-4周可能诱发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炎、心脏炎,需长期注射苄星青霉素预防复发。肾炎患者会出现血尿、水肿,治疗以控制血压和限制盐分摄入为主。定期尿常规和ASO抗体检测有助于监测病情。
5. 新生儿感染
围产期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或脑膜炎。预防措施包括产前筛查孕妇带菌状态,阳性者分娩时静脉用青霉素。新生儿出现喂养困难、体温不稳需立即就医。哺乳期母亲患链球菌乳腺炎时应暂停亲喂,乳汁需巴氏消毒后使用。
及时规范的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完整足疗程用药。出现持续发热、皮疹扩散或关节肿痛等症状时务必就医,免疫功能异常者接触感染者后可考虑预防性用药。保持个人卫生和伤口清洁是重要的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