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腿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主要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需通过药物溶栓、机械取栓和压力治疗等方式干预。
1. 血流缓慢
长时间卧床、久坐或下肢固定不动会显著减缓静脉回流速度。乘坐长途航班时保持同一姿势超过4小时,血栓风险增加2-4倍。建议每小时做踝泵运动:脚尖最大限度勾起保持10秒,再下压绷直10秒,重复10次。
2. 血管内皮损伤
骨折手术、静脉穿刺等直接创伤会激活凝血机制。骨科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注射低分子肝素7-10天,剂量根据体重调整,通常为4000-6000IU/日。中心静脉置管后出现患肢肿胀时,应立即进行血管超声检查。
3. 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常超过500μg/L,口服利伐沙班15mg每日两次可有效预防。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需终身服用华法林,维持INR值在2-3之间。妊娠期妇女血栓风险较常人高5倍,建议穿戴20-30mmHg压力梯度弹力袜。
4. 典型症状识别
单侧小腿突发肿胀伴皮温升高是典型表现,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3cm以上需警惕。霍曼斯征阳性(足背屈时小腿疼痛)检出率约50%,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静脉超声显示血流信号消失伴管腔不可压缩时即可确诊。
5. 急性期处理流程
确诊后24小时内启动抗凝,达比加群酯150mg bid口服或普通肝素静脉泵入。对于髂股静脉血栓,导管定向溶栓有效率可达85%,尿激酶用量不超过300万U/日。下腔静脉滤器适用于存在抗凝禁忌者,但需在3个月内取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高达40%,即使完成治疗也应持续穿戴二级压力弹力袜(23-32mmHg)至少2年。每月监测D-二聚体变化,数值持续升高提示复发可能。乘坐交通工具超过2小时前,高风险人群应预防性注射依诺肝素4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