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俗称"紫癜病",是一种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癜或黏膜出血。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治疗需结合药物干预与生活管理。
1.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性病例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约60%患者体内检测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标记血小板后被脾脏清除。部分患者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制。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可能触发异常免疫反应。
2. 继发性诱发因素
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可能诱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常合并血小板减少。HIV、丙型肝炎等慢性感染也可导致继发性病变。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
3. 临床分级标准
血小板计数>30×10⁹/L且无出血倾向为轻度,可观察随访。血小板(10-30)×10⁹/L伴轻度出血属中度,需药物干预。血小板<10×10⁹/L或存在严重出血时属危重,需紧急治疗。口腔血疱、视网膜出血提示高风险,需住院处理。
4. 一线药物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4-6周内逐渐减量。静脉丙种球蛋白适用于急需提升血小板时,常用剂量400mg/kg连用5天。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每日25-75mg口服,适用于慢性患者。
5. 二线治疗选择
脾切除术对60-70%患者有效,但需评估手术风险。利妥昔单抗每周375mg/m²静脉输注,连续4周可诱导长期缓解。新型BTK抑制剂如阿卡替尼正在临床试验中,对难治性病例显示潜力。
6. 日常生活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和高风险活动,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有助于凝血功能。深海鱼油、维生素D可能调节免疫反应,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长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定期评估出血风险。患者应建立出血日记,记录瘀斑大小、鼻出血频率等变化。妊娠期患者需特别注意,血小板<50×10⁹/L时分娩前需提升血小板水平。紧急情况下可输注血小板,但反复输注可能产生抗体。保持与血液科医生的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