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心律失常可能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心脏结构异常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判断心律类型。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捕捉到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等常见心律失常,检查过程无创且快速。对于偶发症状者可能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动态心电图通过24-72小时持续监测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适用于症状间歇发作的患者。检查期间需记录活动日志,帮助医生分析症状与心电图变化的关联。该方法能有效捕捉夜间心律失常或运动诱发的异常心电活动。
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导管技术记录心内电信号,精确定位异常起搏点或传导路径。主要用于复杂心律失常如室速、房扑的机制研究和射频消融术前评估。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在导管室进行。
血液检查可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的代谢因素,包括血钾、血镁、甲状腺功能、心肌酶等指标。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常伴发房颤,心肌梗死相关的心律失常可通过肌钙蛋白升高辅助诊断。
心脏超声能评估心脏结构异常如瓣膜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冠脉CTA或造影可明确冠心病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心脏MRI对心肌瘢痕、浸润性病变的检测具有优势,这些结构性改变均可成为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怀疑心律失常时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保持规律作息。建议记录发作时的心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严重心悸、晕厥或胸痛需立即就医,日常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但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心电图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