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跳不规则,可通过心电图检查确诊,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手术等。房颤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
房颤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等控制心率,同时配合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预防血栓形成。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等,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新发房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治疗前需充分抗凝,术后继续抗凝治疗。电复律成功率较高,但存在复发可能,需配合药物维持治疗。该治疗需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可能引起皮肤灼伤、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导管消融手术通过射频能量隔离肺静脉,阻断异常电传导通路。适用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可能发生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需继续抗凝治疗,定期随访心电图。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等原发病。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部分患者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可显著改善房颤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定期监测血压、心率,记录症状发作情况。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压力。
房颤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用药情况和主治医生联系方式。出现持续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紧急情况使用。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