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或节律异常,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猝死。
部分心律失常与遗传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基因突变导致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心脏电活动。患者通常有家族史,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心悸或晕厥。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
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可能破坏心脏正常结构,干扰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胸痛、气短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冠心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钾、血镁、血钙水平异常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易诱发室性早搏;高钾血症则可能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腹泻或使用利尿剂等情况。轻度紊乱可通过饮食调整,严重者需静脉补充电解质。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片、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片,以及部分抗生素、抗抑郁药可能引发或加重心律失常。药物过量或个体敏感性是主要原因,可能伴随恶心、视觉异常等症状。出现药物相关心律失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长期焦虑、紧张或突然的情绪刺激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儿茶酚胺分泌,诱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等功能性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多为暂时性,消除诱因后可缓解。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严重焦虑者可遵医嘱使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预防心律失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已确诊心律失常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日常生活中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