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肺下叶纤维灶通常是肺部炎症或损伤愈合后遗留的瘢痕组织,可能由肺炎、肺结核、尘肺、放射性损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纤维灶本身属于陈旧性病变,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以排除活动性病变。
细菌性肺炎或肺结核痊愈后,肺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纤维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低热等症状,可通过胸部CT明确诊断。若为活动性结核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既往感染者只需定期随访观察病灶变化。
长期接触二氧化硅、石棉等粉尘可能导致尘肺,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纤维灶。患者常伴有胸闷、气促,需脱离致病环境并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吡非尼酮胶囊等抗纤维化药物。防护口罩使用和职业健康体检是关键预防措施。
胸部放疗后数月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纤维化,多见于乳腺癌、肺癌放疗患者。急性期可用泼尼松龙片缓解炎症,后期纤维化可尝试尼达尼布软胶囊。治疗期间需监测肺功能,配合呼吸康复训练改善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可能引发间质性肺病,CT显示网格状纤维灶。需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控制原发病,辅以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抗氧化治疗。定期进行高分辨率CT和肺功能评估至关重要。
部分肺纤维化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可试用吡非尼酮胶囊联合尼达尼布胶囊延缓进展。严重者需考虑肺移植,日常生活中应预防呼吸道感染并接种流感疫苗。
发现肺纤维灶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增强肺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缺氧。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如鸡蛋、胡萝卜等。每6-12个月复查胸部CT,若出现新发咳嗽、咯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