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动脉硬化可通过控制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管理慢性病、保持心理健康等方式实现。动脉硬化是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的病理过程,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等,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豆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结合胆固醇并促进排泄。适量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有助于改善血脂谱。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抗阻训练每周2-3次,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等,能增强肌肉代谢能力。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和血脂异常,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戒烟后心血管风险逐年下降,10年后可接近非吸烟者水平。
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脂血症患者需定期监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根据风险分层确定。肥胖者需通过饮食和运动使体重指数维持在18.5-23.9之间。
长期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建立良好社交关系,避免孤独感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
预防动脉硬化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可进行针对性干预。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