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白发黄、尿液深黄、乏力、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和发热。治疗方法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饮食调整或住院治疗。
1. 皮肤和眼白发黄是黄疸型肝炎最典型的症状,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沉积在皮肤和黏膜。患者可观察到面部、躯干甚至全身皮肤呈现柠檬色至橙黄色,眼白部分明显黄染。这种黄染通常从巩膜开始,随病情进展扩散至全身。
2. 尿液颜色加深呈现浓茶样,因水溶性胆红素通过肾脏排泄增加所致。部分患者粪便颜色可能变浅,这与胆汁排泄受阻有关。观察排泄物颜色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持续深色尿液需警惕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
3. 全身症状包括明显疲劳感、四肢无力,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约半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体检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伴压痛。这些症状与肝细胞炎症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4. 部分病例伴随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关节酸痛、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重型肝炎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出血倾向等严重表现,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
治疗方法需结合具体类型: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药物性肝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服用甘草酸制剂;酒精性肝炎需戒酒并补充B族维生素。饮食建议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豆腐,搭配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每日保证充足饮水促进代谢。
黄疸型肝炎症状明显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通过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评估病情。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劳累和饮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