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孕期特有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需通过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症状。病因涉及激素变化、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治疗以缓解瘙痒、降低胆汁酸和保护胎儿为核心。
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
激素水平变化是主要诱因,孕晚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升高影响胆汁排泄功能。部分患者存在ABCB11或ABCB4基因突变,导致胆汁转运蛋白异常。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可能加重代谢负担,多胎妊娠或既往肝病史也会增加风险。
2. 典型症状与诊断
皮肤瘙痒多始于手掌脚掌,夜间加剧,严重者出现黄疸。血清总胆汁酸>10μmol/L为关键诊断指标,需排除肝炎、胆结石等疾病。每周监测胆汁酸和肝功能,胎心监护从孕32周起每周两次。
3. 药物治疗方案
熊去氧胆酸为首选药物,每日15mg/kg分三次口服,可改善胆汁酸代谢。地塞米松用于促进胎儿肺成熟,剂量为6mg每12小时肌注。严重瘙痒可用苯海拉明25mg睡前口服,但需避免长期使用。
4. 生活管理措施
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模式,推荐蒸煮烹饪方式,每日摄入瘦肉100g搭配燕麦等粗粮。保持皮肤湿润,使用含薄荷醇的冷敷凝胶缓解瘙痒。左侧卧位睡眠改善肝脏血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L。
5. 胎儿监护与分娩时机
胎动计数每日三次,发现异常立即就诊。建议孕37-38周终止妊娠,胆汁酸>40μmol/L需提前至孕36周。分娩方式根据产科指征选择,剖宫产率较普通孕妇高3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产科与消化科联合管理,严格控制胆汁酸水平可降低早产和胎儿窘迫风险。患者应建立症状记录表,包括瘙痒程度、用药时间和胎动次数,复诊时提供详细数据供医生评估。产后6周需复查肝功能,后续妊娠复发概率达60%,孕前咨询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