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腹泻可能是感染、饮食不当或肠道疾病引起,需及时补液防脱水,必要时就医。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肠炎、食物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治疗需针对病因调整饮食、药物干预或医疗处理。
1. 病毒或细菌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沙门氏菌感染是急性腹泻主因。症状伴随发热、呕吐时需化验粪便,细菌性感染需口服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病毒性感染以蒙脱石散止泻为主。儿童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
2. 食物不耐受与过敏
乳糖不耐受者饮用牛奶后出现水样便,可改用无乳糖奶粉或补充乳糖酶。麸质过敏需严格避免小麦制品,选择大米、藜麦等主食。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
3. 慢性肠道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常有腹痛后排便缓解的特点,低FODMAP饮食减少豆类、洋葱摄入可改善症状。溃疡性结肠炎需美沙拉嗪灌肠,中重度病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生物制剂。
4. 应急处理措施
每排500ml稀便需补充1000ml液体,口服补液盐Ⅲ按说明书配制。短期服用洛哌丁胺可减少排便次数,但发热或血便时禁用。苹果泥、蒸山药富含果胶帮助吸附毒素。
5. 就医指征与检查
腹泻超过3天伴体重下降需结肠镜检查,血常规判断感染程度。婴幼儿出现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提示重度脱水,应立即静脉补液。糖尿病患者腹泻需警惕酮症酸中毒。
持续腹泻超过48小时或出现黏液血便、高热需急诊处理。日常注意生熟食分开处理,腹泻期间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合理使用益生菌可缩短病程,但菌株选择需匹配具体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