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主要由于长期肾脏损伤导致功能丧失。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管理不当、长期滥用药物等。预防需从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肾毒性物质、定期体检三方面入手。
1. 高血压与糖尿病是尿毒症两大主因
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我国约27%的尿毒症患者由高血压肾病发展而来。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选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等降压药。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超标会引发糖尿病肾病,空腹血糖应维持在4.4-7.0mmol/L,推荐使用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
2. 药物滥用直接损伤肾功能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缺血。某些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含马兜铃酸,可造成不可逆肾间质纤维化。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具有明确肾毒性,使用时需严格监测肾功能。
3. 不良生活习惯加速肾功能恶化
高盐饮食每日超过6克盐会加重肾脏滤过负担,建议用柠檬汁、香草替代部分食盐。长期熬夜会扰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保持7-8小时睡眠有助于肾脏修复。吸烟者发生尿毒症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戒烟后肾功能下降速度可减缓30%。
4. 忽视早期症状延误治疗
泡沫尿、夜尿增多是蛋白尿的典型表现,晨起眼睑浮肿提示可能存在低蛋白血症。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时,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定期检查尿常规、血肌酐、肾脏B超,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预防尿毒症需要建立三级防御体系: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已出现肾功能损害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6-0.8g/kg/天,优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早期干预可使终末期肾病发展延缓10-15年,规范的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能有效替代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