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为拟交感神经药物,核心区别在于作用受体与临床用途:去氧肾上腺素选择性作用于α1受体,主要用于升高血压;去甲肾上腺素同时激动α和β1受体,适用于休克抢救。两者差异源于化学结构、药理特性及适应症。
1. 化学结构与药理特性
去氧肾上腺素是人工合成的苯乙胺衍生物,化学结构缺少β位羟基,对α1受体选择性高,几乎无β受体活性。其缩血管作用强而持久,但心脏兴奋性弱。去甲肾上腺素为天然儿茶酚胺,同时具备α和β1受体激动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收缩血管。
2. 临床适应症差异
去氧肾上腺素常用于麻醉期间低血压、鼻黏膜充血,眼科散瞳检查。典型用法为静脉注射0.1-0.5mg或滴鼻0.25%溶液。去甲肾上腺素是休克抢救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感染性休克,常规以0.05-0.3μg/kg/min静脉泵注,需监测血流动力学。
3. 不良反应与禁忌
去氧肾上腺素可能引发反射性心动过缓、头痛,高血压患者禁用。去甲肾上腺素易致心律失常、组织坏死,外周静脉给药需警惕渗出性坏死,禁用于嗜铬细胞瘤。两者均需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
4. 药物相互作用特点
去氧肾上腺素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引发严重高血压。去甲肾上腺素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增强升压效应,与卤代烃类麻醉剂联用增加室颤风险。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配伍禁忌。
正确选择取决于临床场景:血压调控优先考虑受体选择性,休克治疗需兼顾心功能与血管张力。医务人员需掌握两者药代动力学差异,根据患者循环状态个体化用药,必要时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以优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