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导致肾脏功能急剧下降,常见原因包括肾前性因素(如失血、脱水)、肾性因素(药物中毒、肾小球疾病)及肾后性梗阻(结石、肿瘤)。及时干预可逆转部分损伤。
1. 肾前性因素
血容量不足或循环衰竭导致肾脏灌注不足。严重腹泻、烧伤或大出血造成体液丢失;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降低。需快速补液恢复血容量,失血者输血,心衰患者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改善循环。
2. 肾性因素
直接肾实质损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药物引发肾小管坏死;急进性肾炎或狼疮性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骤降。治疗需停用肾毒性药物,免疫性肾炎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3. 肾后性梗阻
尿路机械性阻塞使肾盂压力升高。双侧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或盆腔肿瘤压迫尿道。解除梗阻是关键,结石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肿瘤患者需置入输尿管支架,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电切术。
4. 其他病理因素
横纹肌溶解症时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溶血性疾病致血红蛋白管型形成。大量补液碱化尿液可预防管型沉积,肌溶解患者需持续血液滤过清除毒素。
急性肾功能衰竭需48小时内明确病因,监测尿量及肌酐变化。肾前性因素纠正后肾功能多可恢复,肾性损伤需3-6个月随访。出现无尿、高钾血症或肺水肿时立即透析治疗,选择间歇性血液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