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结石主要由前列腺腺体分泌物沉积、尿液反流及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常见于中老年男性。遗传因素、代谢异常、长期憋尿或感染均可诱发,多数无需治疗,症状明显时需药物或手术干预。
1.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基因缺陷导致前列腺腺管结构异常,分泌物排出受阻形成结晶。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前列腺超声检查,40岁后每年检测PSA指标。
2. 环境因素影响
长期久坐压迫前列腺、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高温作业环境会加重结石风险。出租车司机、程序员等职业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ml以上,避免穿紧身内裤。
3. 生理代谢异常
雄激素水平失衡会使前列腺液成分改变,钙磷代谢紊乱易形成磷酸盐结石。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这种情况,需控制血糖在6.1mmol/L以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3调节钙吸收。
4. 尿流动力学异常
膀胱颈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出现尿液反流,结晶物质倒灌进入前列腺导管。表现为排尿中断、尿后滴沥,可通过尿流率检测确诊,严重者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5. 慢性炎症刺激
反复前列腺炎会使腺管上皮细胞脱落,与淀粉样小体结合形成核心。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应足疗程使用左氧氟沙星(7-10天),配合温水坐浴促进炎症吸收。
6. 外伤及医源性因素
骨盆骨折可能损伤前列腺导管,导尿管长期留置易引发感染性结石。术后患者需预防性使用坦索罗辛3个月,定期冲洗膀胱减少结晶沉积。
无症状微小结石(<5mm)建议观察,每半年复查超声。疼痛明显者可选择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植物制剂(普适泰片)缓解症状。大于1cm的结石合并排尿困难时,可考虑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或开放手术取石。日常避免辛辣饮食,推荐食用南瓜籽(每日30g)、番茄(每周3次)等富含锌、茄红素的食物。适度进行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20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