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骨刺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脚后跟长骨刺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退行性变、长期劳损等因素引起。

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穿硬底鞋,选择足弓支撑良好的软底鞋。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拐杖减轻足跟负重,夜间睡眠时穿戴足踝支具保持足部中立位。日常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如用毛巾牵拉脚趾维持15-30秒,每日重复进行3-5组。
采用超声波、冲击波等仪器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2-3次。居家可用冰袋冷敷足跟10-15分钟缓解急性疼痛,或温水泡脚后按摩跟骨周围软组织。体外冲击波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需要3-5次疗程。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或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缓解炎症。伴有明显肿胀者可短期口服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长期服用。

对顽固性疼痛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常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利多卡因。每年封闭治疗不超过3次,需排除糖尿病等禁忌证。注射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可能出现短暂疼痛加重属正常反应。
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日常生活者,可考虑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切除术。术后需石膏固定2-3周,逐步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开放性手术适用于巨大骨刺伴跟腱损伤者,但存在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

日常应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避免赤脚行走或穿人字拖。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鞋跟高度不超过3厘米。运动前后充分拉伸小腿三头肌和足底筋膜,每周累计步行时间不超过5小时。若出现持续夜间痛或晨僵超过30分钟,需及时复查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等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