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炎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部分可能遗留轻度尿异常。关键治疗包括药物控制炎症、保护肾功能及长期随访监测。
1. 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肾炎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紫癜发作后1-4周出现血尿、蛋白尿,严重者伴水肿和高血压。病理分型从轻度系膜增生到新月体肾炎不等,预后差异较大。
2. 药物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是基础用药,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控制急性炎症。重症患者需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联合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可减少蛋白尿,剂量需根据血压调整。
3. 辅助治疗措施
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0.8g/kg,优选鸡蛋、鱼肉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水肿期限制水分摄入,每日尿量加500ml为宜。补充维生素C和芦丁可能改善血管脆性,但缺乏确切循证依据。
4. 预后影响因素
起病年龄大于8岁、持续蛋白尿>1g/24h、病理见新月体形成者预后较差。需每3月检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儿童建议随访至成年。妊娠可能加重病情,孕前需评估肾损伤程度。
规范治疗下60%患者1年内尿检转阴,30%存在间歇性尿异常,10%可能进展为慢性肾病。确诊后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