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务人员可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合理安排休息、科学饮食、心理调适、定期健康监测等方式照顾自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较强传染性,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风险环境,需综合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循三级防护标准,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穿脱防护服须规范执行手卫生。高危操作如气管插管需使用正压头套,诊疗结束后对工作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化氢喷雾对污染表面处理,防护用品废弃后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建议采用轮班制保障每日连续睡眠6-8小时,高强度工作后安排15-20分钟短时休息。休息区应远离污染区,配备空气消毒机维持洁净环境。出现头痛、心悸等疲劳症状时可进行穴位按摩,选取太阳穴、内关穴等部位缓解症状。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不少于1.2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肉、鸡蛋、豆制品等易消化食材。增加深色蔬菜和柑橘类水果补充维生素C与抗氧化物质,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D3滴剂。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胃肠负担,用餐前后严格执行手部清洁。

建立同事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减压交流,出现焦虑情绪时可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医院应提供心理咨询热线,对持续失眠者可短期使用枣仁安神胶囊辅助调节。建议每日与家人视频通话维持情感支持,避免负面信息过度摄入。
每日上岗前测量体温并记录,出现37.3℃以上发热立即上报。每周进行1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接触确诊患者后增加检测频次。建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后注意观察局部红肿等反应。长期佩戴口罩导致皮肤损伤时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医务人员工作期间应保持防护装备密闭性,避免用手触摸面部。下班后及时沐浴更衣,外套衣物用60℃以上热水浸泡清洗。居住区域划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每日开窗通风2-3次。出现咽痛、乏力等疑似症状须立即停止工作并接受病原学检测,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14天。医院管理部门应保障防护物资供应,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