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大便异常,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症状轻重与炎症程度相关,持续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
1. 腹痛是慢性肠炎最常见表现,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隐痛或绞痛,进食后可能加重。肠道黏膜长期炎症导致神经敏感性增高,肠蠕动异常引发疼痛。急性发作时可热敷缓解,日常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刺激。
2. 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粪便常带有黏液或未消化食物。炎症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导致水分重吸收障碍。轻度腹泻可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严重水样便需检查是否合并感染。建议记录排便频率和性状变化。
3. 大便异常包括形态改变(稀糊状、水样)及颜色异常(绿色、黑色)。部分患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反映肠道功能紊乱。粪便隐血试验能判断是否存在黏膜出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4. 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体重下降提示病情进展。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导致贫血、维生素缺乏。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评估营养状况,必要时需肠外营养支持。推荐少量多餐,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
5. 腹胀、肠鸣音亢进与肠道气体产生过多有关。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餐后适度活动促进排气。益生菌制剂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临床常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等。
慢性肠炎症状需与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鉴别,结肠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日常管理需注意饮食温度适宜、保持作息规律,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出现便血、发热应及时消化科就诊。规范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