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需通过肠镜检查确诊。常见表现包括间断性便血、黏液便、腹泻与便秘交替,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1 便血与黏液便
肠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血液常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直肠或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分泌黏液,形成黏液便。出血量较少时易被误认为痔疮,持续出血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建议出现不明原因便血时进行粪便潜血试验,必要时做结肠镜检查。
2 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刺激肠壁可引发排便规律变化,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左半结肠息肉可能产生里急后重感,右半结肠息肉可能导致隐性腹泻。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排除炎症性肠病,记录每日排便频率和性状有助于医生判断。
3 腹部隐痛与不适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或部分梗阻,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隐痛。进食后疼痛加重可能提示息肉位于结肠肝曲或脾曲。疼痛伴随肠鸣音亢进时,需超声排除肠梗阻。日常避免辛辣饮食可减轻刺激。
4 贫血与乏力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息肉直径超过1cm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应排查消化道出血,补充铁剂同时需治疗原发病。
肠息肉早期诊断对预防癌变至关重要,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发现息肉后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定期随访。保持高纤维饮食、控制红肉摄入可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