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急性肝炎的治疗效果与病因有关,病毒性肝炎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炎在戒除诱因后多数预后良好。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戒酒干预、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

病毒性急性肝炎需针对病原体用药。乙型肝炎可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丙型肝炎可采用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方案。早期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慢性化风险,治疗周期需根据病毒载量动态调整。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修复肝细胞膜,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中和自由基,甘草酸制剂具有抗炎作用。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改善肝功能指标,需监测转氨酶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酒精性肝炎必须严格禁酒。肝脏酒精脱氢酶代谢障碍会导致乙醛蓄积,加重肝细胞损伤。戒酒4-6周后多数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严重者需配合心理行为干预。

每日热量摄入应达35-40kcal/kg,蛋白质1.2-1.5g/kg。优先选择支链氨基酸配方,补充维生素B族和脂溶性维生素。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易位。
自身免疫性肝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警惕机会性感染。生物制剂如布地奈德靶向作用于肝脏,可减少全身副作用。

急性肝炎患者应保持每日2500ml水分摄入,选择清蒸、炖煮等低脂烹饪方式。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避免右侧卧位减轻肝脏压迫。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肝脏超声,观察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出现意识模糊、呕血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