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的四类人群主要有新生儿、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员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风险。

新生儿是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易发展为慢性携带者,早期接种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新生儿还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存在较高职业暴露风险。手术室、检验科、口腔科等科室人员需定期接种乙肝疫苗。针刺伤等意外暴露后,未完成全程接种者需立即检测抗体水平并补种疫苗。医务人员接种后仍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如戴手套、正确处理锐器等。

包括透析患者、血友病患者、殡葬行业工作者等长期接触血液或体液的特殊人群。透析患者因肾功能不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接种后抗体产生率较低,需定期监测抗体水平。血友病患者因频繁使用血制品,感染风险增加,接种前应评估凝血功能。殡葬工作者处理遗体时可能接触污染器械,接种疫苗可提供基础防护。
艾滋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易转为慢性。这类人群接种前需评估免疫状态,可能需增加接种剂量或次数。艾滋病患者CD4细胞计数低于200/μl时接种效果较差,需在抗病毒治疗稳定后补种。器官移植受者应在移植前完成全程接种。

除上述四类人群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多性伴侣者、静脉吸毒者也建议接种疫苗。接种前无须常规筛查乙肝标志物,但高危人群可先检测表面抗体水平。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通常2-3天自行消退。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可检测抗体滴度,表面抗体≥10mIU/ml视为有效保护。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这些措施可与疫苗防护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