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传播方式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密切接触感染者等。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感染者粪便排出,污染水源或食物后被他人摄入导致感染。常见于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饮用未煮沸的水。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较长时间,对高温和消毒剂敏感。建议彻底加热食物,避免生食,饮用安全水源。
与感染者共同生活或性接触可能传播病毒,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病毒可通过感染者排便后未彻底清洁的手污染物品表面。护理人员或家庭成员接触污染物后未规范洗手易被感染。建议感染者隔离至黄疸出现后1周,接触者需加强手部清洁。
在病毒血症期通过输血或共用注射器可能传播,但概率较低。吸毒者共用针具、不规范医疗操作如纹身或穿刺可能引发感染。病毒在血液中存活时间较短,窗口期检测可能存在漏诊。建议避免高危行为,医疗操作需严格消毒。

孕期感染甲型肝炎的孕妇可能通过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但发生率不足5%。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完善,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建议孕前接种疫苗,分娩时做好防护措施,新生儿可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
洪水或污水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病毒扩散,通过污染土壤、物品表面间接传播。卫生设施薄弱的地区易发生暴发流行。灾后需重点消毒饮用水源,对污染环境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必要时开展应急接种。

预防甲型肝炎需建立多重防护措施。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手段,建议儿童在18月龄接种第一剂,6-12个月后加强免疫。饮食方面避免生食海鲜,水果蔬菜需流水冲洗,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场所。旅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高危地区可提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患者餐具需单独消毒,排泄物用漂白粉处理。集体单位发生疫情时需报告疾控部门,开展环境终末消毒和密切接触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