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炎的危害主要包括肝脏损伤、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肝硬化及肝癌概率上升。脂肪肝炎是肝脏脂肪堆积引发的炎症反应,长期未干预可导致不可逆损害。

脂肪肝炎会导致肝细胞持续受损,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和肝脏功能减退。肝细胞在炎症刺激下可能发生气球样变或坏死,影响解毒、合成等重要功能。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超声评估损伤程度,干预措施包括减重、戒酒及护肝药物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
脂肪肝炎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可能诱发或加重2型糖尿病。肝脏作为糖代谢核心器官,其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糖调控失衡,伴随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等糖尿病前期表现。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必要时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控制代谢指标。
脂肪肝炎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肝脏释放的炎症因子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头晕等循环系统症状。需控制血压血脂,必要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但须严格遵医嘱。

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肝纤维化进展,最终形成肝硬化。肝脏逐渐失去代偿能力,可能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超声弹性成像或肝穿刺可评估纤维化程度。抗纤维化治疗需早期启动,如使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病因控制,晚期则需考虑肝移植。
脂肪肝炎是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合并肝硬化时风险显著增加。持续肝细胞异常增生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肝区疼痛。建议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筛查,高危人群可考虑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预防性干预。

脂肪肝炎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肝硬化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超声和肿瘤标志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治疗,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