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病的中药主要有茵陈蒿汤、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五味子制剂等。肝病在中医辨证中常分为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肾阴虚等证型,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对症用药。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肝病,常见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脘腹胀满等症状。该方剂能清热利湿退黄,现代多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使用期间需忌食辛辣油腻,避免加重湿热。
柴胡疏肝散含柴胡、香附、陈皮等药材,主治肝郁气滞型肝病,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抑郁、嗳气频作。该方能疏肝解郁理气,对慢性肝炎、脂肪肝伴有情志不畅者较适宜。服药期间应保持情绪稳定,配合适量运动促进气血运行。
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黄芩、泽泻为主药,针对肝胆实火证型,症见口苦咽干、头晕目赤、急躁易怒。具有清泻肝胆实火功效,适用于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肝病急性期。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属正常反应。

逍遥散包含当归、白芍、白术等成分,适合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病,常见胁痛隐隐、食欲减退、神疲乏力。该方疏肝健脾,能改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消化功能。需长期服用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与西药保肝药物相互作用。
五味子制剂如五味子颗粒、五味子胶囊,含木脂素类活性成分,适用于肝肾阴虚型肝病,表现为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具有抗氧化、促进肝细胞修复作用,多用于慢性肝炎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时暂停使用,避免敛邪留寇。

中药治疗肝病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不同证型用药差异显著。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超声等指标,避免自行调整药方。配合低脂高蛋白饮食,禁酒及腌制食品,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疗效提升。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