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闭经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疾病、药物影响及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

妊娠期、哺乳期及围绝经期是闭经的常见生理原因。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抑制排卵;哺乳期高泌乳素血症可能延缓月经恢复;女性45岁后卵巢功能衰退,月经逐渐停止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这类闭经无需特殊治疗,但围绝经期女性需关注骨质疏松风险。
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会导致激素分泌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雄激素过高、胰岛素抵抗,表现为闭经、痤疮;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促性腺激素释放减少。这类情况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或二甲双胍等药物调节内分泌。
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器质性疾病会直接破坏子宫内膜。宫腔粘连多发生于人工流产术后,表现为周期性腹痛;结核感染可能导致内膜永久性损伤。轻度粘连可通过宫腔镜分离,严重者需配合雌激素促进内膜修复。

长期服用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会抑制排卵,停药后通常3-6个月恢复;利培酮等药物通过升高泌乳素导致闭经。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更换药物种类。
长期焦虑、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可能引发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体重指数低于17时,瘦素水平下降会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运动员体脂率过低同样影响月经。需通过心理疏导、营养干预使体重恢复至标准范围。

建议闭经女性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豆制品、坚果等植物雌激素摄入;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记录基础体温和月经周期变化。持续3个月以上闭经或伴随头痛、溢乳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