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器质性病变常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下腹疼痛、月经紊乱及压迫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病因涉及炎症、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等,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变类型选择药物、手术或综合管理。
1. 异常阴道出血是典型表现。非经期出血、经量增多或绝经后出血可能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或恶性肿瘤相关。黏膜下肌瘤易导致经期延长,子宫内膜癌常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出血量超过80ml/次需警惕贫血风险。
2. 下腹疼痛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剧痛见于子宫肌瘤蒂扭转或子宫腺肌病病灶出血,慢性钝痛多由盆腔粘连或病灶压迫引起。疼痛放射至腰骶部时,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持续疼痛超过72小时应就医。
3. 月经紊乱体现为周期缩短或延长。子宫肌瘤可使周期缩短至21天内,子宫内膜增生常导致经期超过7天。月经量突然增加50%以上需超声检查,尤其伴随血块时提示宫腔占位性病变。
4. 压迫症状包括尿频、便秘等。前壁肌瘤压迫膀胱致排尿次数超过10次/天,后壁肌瘤可能引起排便困难。宫颈病变晚期可出现单侧下肢水肿,提示淋巴系统受压。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药物治疗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适用于肌瘤术前缩小,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控制子宫内膜增生,NSAIDs类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疼痛。手术治疗方面,宫腔镜适用于息肉切除,腹腔镜肌瘤剔除术适合浆膜下肌瘤,全子宫切除术用于恶性肿瘤。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每日摄入30g膳食纤维改善排便,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调节激素水平。
子宫器质性病变症状具有非特异性,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是确诊关键。40岁以上女性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每6个月进行妇科检查。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贫血、不孕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