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促排卵治疗引发的医源性并发症,表现为卵巢肿大、腹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核心诱因包括促排卵药物使用、高雌激素水平及血管通透性增加,需根据症状轻重采取监测、药物或住院治疗。
1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基因易感性,如FSHR基因突变可能增加OHSS风险。这类人群促排卵时需降低药物剂量,优先选择拮抗剂方案,并密切监测卵泡发育。
2 环境因素
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如果纳芬、尿促性素)直接刺激卵泡发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建议采用温和刺激方案,控制HCG扳机剂量,必要时使用GnRH激动剂替代触发。
3 生理机制
排卵后黄体分泌VEGF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入第三间隙。预防性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卡麦角林)或白蛋白可降低重度OHSS发生率。
4 病理分级
轻度表现为腹胀和卵巢增大(5-10cm),中度伴腹水或血细胞比容>41%,重度出现呼吸困难或肾功能异常。轻度需每日测量腹围,中重度需穿刺引流腹水并静脉补液。
治疗手段包含三个层级:
药物干预: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腹痛,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来曲唑抑制雌激素合成。
饮食管理:高蛋白饮食(鸡蛋/鱼肉/乳清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电解质饮料纠正失衡,限制汤水摄入。
体位调整:半卧位减轻膈肌压迫,每日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卵巢扭转。
出现持续呕吐或尿量<400ml/天应立即就医,妊娠可能加重病情需持续监测至孕8周。现代生殖医学通过全胚冷冻、黄体支持方案优化,已将重度OHSS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