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干净后又出血可能由激素波动、妇科炎症、子宫内膜病变或避孕措施引起。常见原因包括排卵期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需结合出血量、时间及伴随症状判断。
1. 激素水平波动
排卵期出血是常见生理现象,多发生在月经后7-10天,持续2-3天,出血量少呈褐色。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月经前点滴出血,建议记录出血时间,必要时检测性激素六项。
2. 妇科炎症
宫颈炎患者常见接触性出血,白带异常伴异味。子宫内膜炎可能引起经间期出血,需做妇科检查和白带常规。细菌性阴道病使用甲硝唑栓,霉菌感染用克霉唑阴道片。
3. 器质性病变
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不规则出血,超声显示宫腔内高回声。子宫肌瘤导致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更易引发出血。宫颈癌早期可能出现血性分泌物,需TCT和HPV筛查。
4. 医源性因素
含铜节育器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出血,口服避孕药漏服会引起突破性出血。紧急避孕药使用后1周内可能出现撤退性出血,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持续出血超过7天或伴随头晕乏力需及时就诊。40岁以上女性突然出血应排除子宫内膜癌,绝经后出血必须立即检查。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经期性生活,出血期间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