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是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和鼻痒,分为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两大类。遗传、环境刺激、免疫力下降、感染或鼻腔结构异常均可诱发,需根据类型采取药物、物理或手术治疗。
1. 过敏性鼻炎由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触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组胺释放。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可能伴随眼痒或哮喘。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缓解症状,鼻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能减轻炎症,严重者需脱敏治疗。日常需减少接触过敏原,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洗床上用品。
2. 非过敏性鼻炎多因冷空气、烟雾等物理刺激或内分泌变化引发。症状以持续性鼻塞、黏稠鼻涕为主,可能伴有头痛。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清除刺激物,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短期使用改善通气,慢性患者可尝试鼻内射频消融术。冬季佩戴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戒烟并保持室内湿度40%-60%。
3. 感染性鼻炎常见于病毒或细菌侵袭,表现为黄绿色脓涕、发热等。急性期需对症处理,细菌感染时口服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反复发作可能合并鼻窦炎,需鼻窦CT排查。增强免疫力是关键,补充维生素C和锌,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
4. 结构性鼻炎与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有关,单侧鼻塞明显且药物效果差。鼻内窥镜检查可确诊,矫正手术如鼻中隔成形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能恢复通气功能。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用力擤鼻。
鼻炎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中耳炎等并发症。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伴随出血、面部胀痛时需耳鼻喉科就诊。记录症状发作时间与环境有助于医生判断类型,过敏原检测和鼻阻力检查可明确病因。规范治疗配合生活方式调整,80%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