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通常由鼻腔黏膜干燥、外力损伤或局部炎症引起,多数情况可自行处理,反复出血需排查血液疾病或肿瘤。常见诱因包括环境干燥、挖鼻习惯、高血压等,止血可采用压迫法、冷敷或医用填塞。
1. 环境因素
冬季干燥空气或长期处于空调房会导致鼻腔黏膜水分蒸发,血管脆性增加。建议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湿润鼻腔,避免用力擤鼻。高原地区居民可涂抹凡士林保护鼻中隔黏膜。
2. 机械损伤
儿童挖鼻习惯易损伤利特尔区血管网,运动撞击或鼻骨骨折会造成急性出血。纠正习惯可修剪指甲,戴防护面具参加对抗性运动。突发性出血时身体前倾,用拇指食指捏住鼻翼压迫10分钟,冰袋敷鼻梁促进血管收缩。
3. 炎症病变
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频繁擤鼻会擦破黏膜,鼻窦炎脓性分泌物腐蚀血管。急性期可用浸有1%麻黄素的棉片收缩血管,慢性患者需治疗原发病。避免自行使用含薄荷脑的鼻通产品,可能加重黏膜干燥。
4. 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患者清晨鼻出血常提示血压失控,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反复渗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人群应监测凝血功能,肝硬化患者需评估门静脉压力。异常出血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四项及鼻内镜检查。
5. 特殊人群处理
孕妇激素变化导致黏膜充血,建议增加维生素C摄入。老年人动脉硬化出血多位于鼻腔后部,需专业后鼻孔填塞。放疗后患者可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黏膜修复。
持续出血超过20分钟或伴随头晕、呕血需急诊处理,电子鼻咽镜可精准定位出血点。日常预防注重补充维生素K,鼻腔冲洗建议使用等渗溶液,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反复单侧出血需排除鼻腔血管瘤或肿瘤可能。